人人都說香港是「美食天堂」,幾乎什麼國家的菜都有,中日意法日韓餐廳的選擇多不勝數。然而,疫情之下,餐飲業的生意受到重創。第六波疫情期間,政府實施六點後禁堂食,很多餐廳只能轉做外賣生意。為了提升餐廳的知名度,有些餐廳更架設網站,並將seo排名推到首頁,藉此希望將流量轉化為餐廳實體店的人流。
眾所周知,大家食分店遍佈九龍,那是因為老闆呂茂正營商有道。在那個年代,香港的餐廳不流行投放網絡營銷廣告,全憑食物的質素和口碑,慢慢吸引更多人光顧。對很多人來說,本土最具特色的文化食店,應該非茶餐廳莫屬。
很久以前,香港的茶餐廳曾經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。每家茶餐廳都有一幫老顧客,多數都是住在附近的街坊。他們去茶餐廳的目的不單是果腹,更多的是喜歡那裡的氣氛。一眾老顧客邊喝著港式奶茶,邊跟餐廳的老夥計高談闊論。隨著時代變遷,茶餐廳一間又一間地結業,昔日茶餐廳的情境氛圍已慢慢消失。
新一代人只認識單一化的大商場,集團式商場內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大品牌,基本上沒有本地特色小店。十多年前,集團商場還沒壟斷市場,街上有很多獨特風味的香港小店、食店,也有小本經營的獨立書店、文具店和路邊的雜貨攤檔。很多小店主要做街坊生意,念在街坊一場,都會把價錢盡量調整到大家能夠負擔的水平,這便是我們香港人常說的人情味。
以前的香港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親密。就算大家素未謀面,面對面都會有禮貌地點頭打招呼。我們在以前的本土小店能找到最真摯的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