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大學收生期,香港學生和家長都會討論選科的取向,因為主修科目的抉擇深深影響未來工作的方向和生涯發展。職場競爭日益激烈,早一步規劃個人升學路線十分重要。有些人重視就業前景,有些著重個人興趣,也有人考慮海外機遇,到底如何選科,才能為畢業後的路向鋪平基石?
選科與就業市場的直接連繫
主修科目與行業發展息息相關,熱門學科例如醫學、工程、資訊科技、法律等,出路廣闊,薪酬待遇吸引。根據 2025 年職場報告,工程學科畢業生平均起薪比其他學科高出約兩成,而 IT 相關專業預測將持續增聘人手,令資訊科技成為近年升學熱選。[1]環境科學和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,隨着全球科技發展,引入愈多跨學科課程,學生可藉此掌握時代所需技能。例如不少院校今年新增人工智能跨學科組合,反映「AI+」能力(人工智能與其他領域或專業技能深度結合後產生的綜合應用能力)已成為新競爭力。
升學途徑的多元化
除了本地大學,愈來愈多香港學生選擇赴海外升學,當中英國和澳洲的申請特別受關注,而英國學生簽證流程近年亦有更新,除了資金證明、健康檢查等,亦要求清晰的學習計劃及職業路向。不少本地學生會先由副學士或高級文憑開始,往後銜接學士學位,加強跨學科能力,增值職業競爭力。
個人興趣與職業適應並重要
雖然穩定行業吸引,但只靠就業數據作選科標準,未必人人合適。研究發現,選擇有興趣的學科更能提升學習動力及成績表現,對日後職場適應力和創新能力亦有益處。不少學生在選科時,會根據自身能力強項,如語文、數學、科學背景,配合志向作規劃;遇到成績或升學要求不符時,亦可考慮副學士、高級文憑等銜接課程,日後再升讀學士學位,把握多元升學路徑。不少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對選科決定影響顯著,不過專家建議學生需平衡興趣、能力與現時及未來職場的發展,避免只跟隨市場潮流而忽略自己的特質和長遠規劃。
有效規劃與自我認識
學生在選擇大學主修科目前,宜先深入了解自身的能力、興趣及未來志向。現時不少升學輔導機構建議運用 SWOT 分析來審視個人狀況及發展空間,即從優勢(Strengths)、弱點(Weaknesses)、機會(Opportunities)及威脅(Threats)四個層面評估自身條件與外部環境。除了思考個人背景外,建議多參與院校開放活動,及主動向校友或業界人士請教,從而掌握不同學科的學習模式及畢業出路。就業市場日趨多元,近年不少大學積極推動實習及海外交流計劃,部分學科更配合專業認證,讓畢業生能夠無縫銜接職場、提升入職自信及競爭力。無論選擇本地或海外升學,皆需有明確目標以及持續提升自我裝備,方能因應未來社會發展及行業需求。
規劃升學時,學生除了要結合個人志趣和能力外,亦應充份考慮學科資源及進修途徑。例如有意往英國升學者,在選科時可同時參考各大院校的學費及收生要求。以Newcastle University 學費為例,2025 年度本科課程學費一般由英鎊 £25,000 至 £44,500 不等,視乎主修範疇而異,如醫科課程的學費較高。因此,明智選科不僅止於追求熱門行業,更需主動收集相關資訊,掌握升學及職場趨勢,為自身發展鋪設穩健的職涯路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