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香港進入人口老化社會,長者的健康問題愈受關注,其中睡眠質素下降更是普遍現象。許多長者表示,即使每天躺在床上的時間足夠,但仍然感覺精神欠佳,甚至影響日間生活和情緒。睡眠並非單純的休息過程,而是維持身體修復、情緒調適及免疫功能的重要一環。若長期睡眠不足,不僅會削弱體力,更可能加劇慢性疾病的風險。理解睡眠下降的成因,並尋找合適的改善方法,對維護長者健康而言有深遠意義。
生理變化與睡眠質素
隨年齡增長,長者的深層睡眠時間會逐步縮短,睡眠結構比年輕人更容易被干擾。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,是一個常見的生理變化,導致入睡時間延長及夜間多次醒來。對部分人來說,即使他們認為自己休息足夠,實際卻缺乏修復性的深層睡眠,令翌日感到疲倦。這種自然的變化難以逆轉,但卻需要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去減緩影響。
心理因素與孤獨感
心理健康同樣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。長者若長期面對焦慮、抑鬱或孤獨感,往往較難入睡或半夜醒來後久久未能再度入眠。尤其是一些獨居長者,缺乏社交交流與情感支持,更容易出現失眠情況。睡眠問題與心理狀態之間存在雙向關係:睡不好的夜晚會加劇情緒困擾,而不穩定的情緒又會進一步惡化睡眠。
慢性疾病與藥物影響
長者普遍需要長期應對慢性病,例如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關節炎等,這些病症本身或所引致的不適感,經常會打斷晚間睡眠。夜間頻繁排尿、慢性疼痛或呼吸問題,都是妨礙熟睡的主因之一。另一方面,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亦可能帶來副作用,干擾睡眠週期。例如血壓藥或利尿劑,會令夜間上廁所次數增加,從而影響深層休息。某些情況下,醫生需要調整用藥時段,才能平衡治療效果與睡眠需要。長者或家人若對藥物效果有疑慮,應主動向專業醫護諮詢。
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
不少長者會在日間午睡過長,導致夜晚未能按時入睡。此外,若缺乏適量運動,白天未有消耗足夠體力,夜間也未必容易入睡。現代生活中常見的電子產品亦是影響睡眠的元兇,長者若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,不僅因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,心情上的刺激亦會延遲入眠。
家庭居住環境同樣不可忽視。燈光過強、噪音過多、房間溫度過冷或過熱,都可能破壞睡眠連續性。有些長者伴隨其他健康問題,例如不同失禁種類帶來的夜間不便,更會造成不安與中斷。照顧者若能及早為家居作出安全與舒適調整,將可大幅改善休息質素。
改善睡眠的實用方法
透過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,可以幫助長者改善睡眠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床和起床,能夠強化生理時鐘,避免晝夜顛倒。居家環境方面,應確保臥室保持安靜、適溫和適度黑暗,必要時可利用遮光窗簾或耳塞。飲食方面,睡前不宜進食過油或含咖啡因的飲品,部分長者若習慣夜飲茶或咖啡,應嘗試逐步減少。
日間保持適量運動亦有幫助,例如散步、伸展或輕度體操,不但有助血液循環,亦讓身體更容易在晚上進入休息狀態。心理層面上,參與社交活動或培養興趣,能減少孤獨感並舒緩壓力,間接提升睡眠質素。若問題持續,應積極尋求醫療支援,以釐清是否因藥物或疾病所致。
家人與照顧者的角色
改善長者睡眠不單靠個人努力,家人與照顧者的支持也很重要。家人可從細節入手,例如調整臥室環境、協助分配作息,或陪伴長者參與活動,讓他們在情感上感受到安全感。部分長者可能同時有其他健康需要,例如聽力下降需要研究助聽器購買,或行動不便需要額外護理,若能全面考慮不同層面的健康狀況,將更有助提升睡眠品質。
長者睡眠質素下降是自然老化、心理狀態、健康狀況及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。若能及早釐清成因,並透過改善環境、生活規律和心理支援來配合,加上家人的關懷與適度醫療協助,大部分睡眠困擾均能有所減輕。良好睡眠對長者的生活質素及身心健康同樣重要,值得被嚴肅對待與持續關注。